要闻
中国气象局召开汛期预报服务工作总结会
10月28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汛期预报服务工作总结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精准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业务能力提升,认真总结今年汛期预报服务各项工作,凝练成果、交流经验、总结不足、持续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出席会议并讲话。党组成员、副局长毕宝贵、张祖强,总工程师黎健,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委员会主任委员矫梅燕出席会议。
2022年汛期气象服务述评:汛期“大考”彰显气象“硬核”担当
今年汛期,很是不寻常。降水不寻常——34场暴雨来势汹汹,在华南发威,在东北“逞凶”,偏偏绕过长江中下游导致“汛期反枯”的罕见现象。热不寻常——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综合强度达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强。风不寻常——极端风雹、龙卷风频发,台风虽少却个个“路子野”,风雨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2021至2022年优秀预报案例评选结果出炉
10月28日,在中国气象局2022年汛期预报服务工作总结会上,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通报表扬了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间的优秀预报案例。6个预报案例分获一、二、三等奖,4个案例获表扬。
交流总结
国家气象中心: 发挥国家级业务指导作用 持续提升精准预报能力
今年“龙舟水”期间,我国华南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第2多,累计雨量大、强降水过程频繁、极端性强。国家气象中心发挥国家级业务指导作用,开展珠江流域强降水对流域致洪致灾的精细化预报与影响分析,并通过多种方式提示水文气象风险较高的重点区域。这只是今年国家气象中心汛期预报服务的一个侧面。
国家气候中心:客观化智能化预测技术支撑气候精准预测
今年5月至9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中东部降水总体呈“南北多、中间少”分布特点,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今年,我国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汛期。
数值预报中心:中国“芯”力量 提升预报服务应用效能
数值预报是气象领域的“芯片”和“国之重器”,是气象预报服务的核心基础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今年汛期,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以下简称“数值预报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国气象局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动精准预报能力提升,全力支撑汛期气象服务。
气象探测中心:短临监测预警 雷达资料“显身手”
7月20日8时至12时左右,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和灌云县多次出现龙卷,位于连云港及周边的4部组网雷达成功捕捉到这一系列过程。当天,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与国家气象中心、江苏省气象台加强观测预报互动,为国、省、市、县及时联动开展预报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发挥防灾减灾“太空哨”作用
“风云地球”平台是今年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强化风云气象卫星对气象预报服务核心业务支撑的重要抓手。平台以预报员需求为引领,聚焦台风、强对流、暴雨等天气,强化卫星资料在精细化天气监测预警中的支柱作用,具有定量化、高时效、重融合的特点。平台针对性地研发了“卫星对流初生”“城市对流统计”“台风监测”等产品,为基层精细化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提供支撑;卫星云图从观测到平台显示只需10分钟,让高时空分辨率卫星产品直达国、省、市、县气象台预报员手中;强化多星融合、多源观测资料融合,开展关键天气系统立体精细监测。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好用数据” 支撑“用好数据”
精细化、高质量气象实况数据,作为预报的“零时刻”,一头连着科学有效的预报服务,一头连着百姓安危。今年汛期,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充分挖掘实况数据应用潜力,努力把“产品”变成“用品”,在汛期预报服务特别是短临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苏省气象局:为龙卷风监测预报注入科技力量
近年来,江苏省气象部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创新。特别是针对龙卷风持续开展科研攻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等,为汛期气象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福建省气象局:四点经验筑牢“第一道防线”
今年6月16日,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在省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曾评价气象局“气象精准预报雨情,为防汛救灾、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做了许多工作”。福建省气象部门在锚定“准”的目标、夯实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上,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湖南省气象局:完善“631” 筑牢安全防线
提前6小时发布省级暴雨落区预报,提前3小时发布市县级暴雨预警信号,提前1小时发布县级暴雨临灾警报的“631”预报预警叫应模式,在今年湖南安全度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东省气象局:报准“龙舟水” 保珠江安澜
6月中旬以来,受“龙舟水”影响,珠江流域遭遇一轮持续性、大范围强降雨,11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西江、北江、韩江均发生编号洪水;西江、北江上游来水与珠江三角洲天文大潮相遇,珠江三角洲多个潮位站超警……从上游到下游,珠江流域全线告急。广东气象部门充分发挥珠江流域气象中心牵头作用,多次组织流域各省(区)与国家气候中心召开珠江流域气象专题会商。
北京市气象局:全面提升首都精准预报能力
今年汛期,北京市气象局深刻认识做好首都精准预报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坚持问题导向,以首善标准推进精准预报能力提升。北京市气象局加强与国家级业务单位和天津、河北的主动互动联动,在高质量完成汛期气象保障服务中落实《全面提升首都气象精准预报工作方案》重点任务,推进五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逐一落实。
辽宁省气象局:科研业务融合 “破题”东北冷涡
6月至9月,辽宁气象部门共监测到8次东北冷涡,准确预报东北冷涡背景下辽宁地区7次强对流、2次暴雨、1次大风降温天气过程,平均预报时间提前42小时,准确预报东北冷涡背景下全国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3次。目前,辽宁省气象局拥有15类东北冷涡科研成果,为业务提供支撑。
山东省气象局:“技术+机制”守护生命安全
今年汛期,山东全省呈现暴雨过程极端、强对流过程早、秋台风异常强等特点。严峻形势下,山东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经过不断探索和技术攻关,在机制建设、多源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获得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广泛认可。
重庆市气象局:精益求精 有效应对超强高温干旱
2022年盛夏,温度最高、降水最少、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高温笼罩重庆,其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最强。面对超强高温干旱、多点连续森林火灾、用电负荷超历史极值等严峻挑战,重庆气象部门战高温、抗干旱、灭山火,气象服务得到地方党委政府领导高度肯定。
四川省气象局:提升科技内涵 应对“三最叠加”
2022年,四川极端自然灾害事件多发频发,汛期遭遇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高温、主汛期最少降雨和最重旱情的“三最叠加”,发生3次6级以上地震。面对严峻形势,省、市、县气象部门注重强化灾前提前预报预警、灾中跟踪叫应服务、灾后抢险救援保障,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根据气象预警,全省紧急避险转移155.2万人次,成功避险16起地质灾害,避免可能因灾伤亡158人。
青海省气象局:发挥先导作用 助力抢险救灾
10轮强降水,冰雹直径、雷暴大风风速突破历史纪录,洪涝、滑坡等灾害频发……2022年汛期,对青海气象干部职工极具挑战,责任重大。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党组的指导下,青海气象部门面对高原复杂多变、难以把握的极端天气,做好精细服务工作,为抢险救灾提供坚实保障。